公共自行车,能够“骑”多远?


发布时间:

2014-05-29

青岛日报

 

    在城区不断扩大、汽车日益普及的岛城,作为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公共自行车,已在城阳区的街头出现。大家只需凭借个人身份证,缴纳500元保证金,办理一张租车卡,就可以在城阳区任何租车点借车。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和便民惠民工程,有哪些人来借车?公共自行车如何运营?对此,记者深入公共自行车租车点,进行了一番调查。

1小时内骑用免费,超时“阶梯收费”

    5月20日上午11点,家住城阳区的市民王女士从大润发购物出来,走向超市门口的公共自行车停放处,刷卡、提车,骑车到离大润发不到1公里的人民医院看望病人。大约3分钟后到达目的地,她将自行车推到医院门口的公共停放处,刷卡、还车,从前面篮子里拿出水果,向医院走去。期间借还车全部刷卡,时间加起来不到30秒,非常便利。

    为方便市民出行,城阳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今年1月20日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前期共投入520万元用于惠民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项目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互联网技术,完全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借车还车,所有站点全自动通借通还。”负责此项目的城阳区园林环卫处张岩先介绍说,一期工程共选取30个站点,设置530个锁车器,投放450辆自行车,现已使用4个多月,运行良好。二期工程增设了 20个站点,350个锁车器,投放300辆自行车,现已调试完毕,不久将正式运行。据了解,站点主要集中于城区中心,重点兼顾居民小区、大型公建、公园广场、办公、学校、车站等,充分考虑市民出行的主要去处,自成网络。不过,如果车桩停满了自行车咋办?“后台系统监控实时数据能看到每个停车点的用车情况,调度员会及时将自行车再分配到车辆较少的站点。”张岩先说。由于自行车使用方便,如何避免车辆被部分市民长期霸占?对于记者的疑问,张岩先解释说,自行车借还采取“限时免费、阶梯收费”的方式,单次借车1小时内免费,1小时至2小时(含2小时)收费1元;2小时以上至3小时(含3小时)收取2元;租用超过3小时以上的时间,按每小时3元计费,不足一小时按一小时计,消费充值扣完为止,扣完后不得借车。这样是为了保证有限的车辆高效流动,帮助租车的市民养成“随用随租,用后速还”的习惯。

    融入“大公交”,四个月累计借车10万次公共自行车系统开通以来,获得了众多市民青睐。据介绍,城阳区现有近1800人办理了租车卡,每天租车在1000次左右,四个月下来,累计借车近10万次。“从目前来看,办理租车卡的多数是企业白领及机关工作人员。有一部分人原先有自行车,但需要自己花钱维修保养,到某地停车后还需缴纳看车费,而办张租车卡,就免去了这部分费用及牵扯的个人精力;还有一部分人员,平常上班开私家车或坐公交,公共自行车兴起后,这部分人在出行时就多了份选择方式。事实上,办理租车卡的也多是这一群体,在方便个人 出 行同 时 ,还 兼顾了时尚与环保的意义。”在谈及办卡人员时,张岩先介绍,还有一部分人很有意思,他们是一家三口来办租车卡,为的是在茶余饭后,一家人骑着自行车出来兜风,在欣赏城区风景的同时,还锻炼了身体。

    记者实地调查了长城路上的世纪公园、大润发、人民医院等站点,在站点旁边的信息显示屏上,刷卡即可看到所有站点的位置、车辆数量及空位情况。一位在世纪公园租车的农大学生,向记者谈了她对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看法:“我从世纪公园坐公交回学校,估计得半个多小时,因为公交车很难等,也很拥挤,没有自行车方便。这是一个未来发展的趋势,公共自行车在国外兴起得很早,现在国内好多城市陆续出现。城市汽车太多了,公交车承载的负荷压力在加大,以骑公共自行车的方式来缓解,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既环保又有益于身体健康。”

    “现在的‘公交’应是一个大的概念,不只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公交巴士。在正式推出公共自行车之前,我们多次去其它城市考察调研,也经过多次讨论、听证。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开通了公共自行车系统,这是一项便民惠民工程,是政府的公益行为,我们只考虑便民,为的是解决老百姓‘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让公共自行车融入 ‘大公交’,让其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张岩先说。

   “借不上、还不上”矛盾显现,年底拟推向市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和便民惠民工程,公共自行车如何运营?“城市公共自行车是个新鲜事物,国内大多数城市都停留在 ‘尝鲜’阶段。从目前运营状况看,大都采用政府主导推动、企业运营维护的模式。2009年,武汉一家企业投资建设了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四年后,由于管理维护成本高,广告收益不理想,企业每年亏损,公共自行车系统已陷入瘫痪;杭州在2008年推出公共自行车出行系统。其经验是政府主导推动,由公交集团专门设立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公司来经营管理,自行车现在已成为杭州公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张岩先说,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一直还处于孵化孕育阶段,城阳区想先通过政府这个扶手,在这个孵化过程中,逐步摸清运营规律、甄别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在年底稳妥地推向市场。在四个多月的摸索实践中,低碳出行遇到了哪些尴尬?张岩先说,一是调运力量略显不足。百姓对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期望值很高,想着办了租车卡就能随时借上车,随时能还上,可是事实上有的人借不上车,尤其是在上班高峰期集中使用自行车时,这一矛盾尤为突出。针对这种潮汐现象,相关部门只能加大调运力量,来缓解“借不上、还不上”的矛盾;二是公共自行车调度中心人手不足,尤其是随着项目逐步扩大,维持运行的团队颇为紧张;三是由于使用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加上管理还存在疏漏,比如损坏后如何定赔,如何及时发现车辆损坏,如何解决争议等问题都存在。

 

    “城市公共自行车是政府的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出资为居民购买服务,实现便民惠民是这项工程的最终目的。目前,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由政府管理,待孕育孵化成熟之后投向市场。我们正在积极对接相关公司来做这项服务,承担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的单位,可通过车亭做广告等方式改善经营状况。对于这个项目的发展前景,我们抱有信心。”张岩先说。

关键字:晋中瑞达公交,交通,线路,服务人民,绿色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