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庆的公交车和出租车
发布时间:
2013-11-19
最早公交线路只有3.5公里
民国时期重庆有一个巨商叫黄云陔,是重庆城最大的买办,抗战期间蒋介石官邸所在的著名的南岸黄山,就是他卖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1929年4月,重庆城七星岗至曾家岩第一条马路还没完全竣工,他就从上海买回一辆美国“雪佛兰”牌轿车自用,为重庆城的第一辆汽车。一个月后,这条马路上才有公交汽车营运,7个月后,出租汽车开始出现。
照常理,公交车有运行线路,出租车按区域营运,可老重庆城只有这一条马路时,线路和区域全在这3.5公里里面,公交车与出租车的性质不好区分,只能是大车叫公交车,小车为出租车。
第一辆公交车是敞篷卡车,车的货箱里安放着长板凳当座位,从七星岗到曾家岩往返一次,每票大洋一角。这种由卡车代替的客车,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重庆边远的区县时常出现,我幼年时曾坐过。卡车的减震性很差,又是行驶在坑坑洼洼的碎石公路上,坐在没有弹性的硬板凳上,颠簸起来震得人晕头晕脑的,还不如站立舒服。
当年12月上旬,重庆“三飞”车行购回带帆布篷的小轿车投入营运,算是老重庆第一辆出租车。它不仅是小车,而且按趟收费,从通远门至曾家岩,来回接送一趟,收银元1.2至2元。
重庆人很容易就接受了出租车这种新生活方式,当年底,短短的3.5公里马路上已有出租车20多辆,到第二年7月,重庆的汽车行已有32家,并成立了自己的同业公会。因为汽车在重庆城的出现,从上海汽车学校毕业归来的王伯忠看到商机,就在汽车出现的1929年当年,在领事巷创办了第一个驾校———重庆汽车驾驶传习所。
重庆城第一家公交公司
为改善市内交通条件,发展城区公共交通,1933年,重庆市政府公布《公共汽车招商承办条例》,卢作孚、何北衡等9人筹资,组建了重庆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重庆城第一家专营城市公交线路的汽车运输企业。9月20日,该公司第一辆柴油客车开始经营曾家岩至七星岗线路,12月5日延伸至旧城区小什字为终点。紧接着又添置了5辆汽车,分曾家岩至两路口、至七星岗、至较场口、至小什字四段行驶,每段票价银5分,车票分临时和长期两种。
这个票价按当时的购买力计算,可买10多碗小面,普通市民根本消费不起,再加上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不善,两年之内,曾两度停业。1936年,市政府拨款资助,增购汽车16辆,才恢复营业。
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大量人口拥入,是发展城市公交的好时机,但该公司由于资金不足,不能添购新车。为解决市民出行难的问题,国家银行“四联总处”注入资金100万元作为官股,增购汽车76辆,将商办的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改为官商合办。1941年4月,重庆市政府又决定,该公司改由政府独资经营,成立重庆公共汽车管理处,原商股一概退出,政府拨款退还原商股本金,并加还利润。这时,公共汽车管理处有汽车135辆,职工1437人。
当年的汽车虽说是稀罕物,但并没因其贵重而松懈监管。公交和出租汽车开始发展后,市政府颁发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对驾驶员、载客量、牌照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和处罚规则。特别是针对非法从事营运的自用车,即现在所谓的“黑车”,打击力度非常大,不仅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出面,还有驻军配合。1933年10月,重庆市长潘文华和省路政局长、重庆警备司令联名颁布取缔自用汽车营业办法,规定自用汽车不准搭客营业,如愿营业,必须遵守市政府核准的一切营业办法。1939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海棠溪、两路口设置交通管理站,维持行车秩序,取缔、查处无证经营和违章车辆。
缺乏燃油 公共交通发展缓慢
老重庆的公交和出租汽车并没按常规发展壮大起来,牵制原因除道路、价格外,最主要的是燃油问题。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汽油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油价十分昂贵。著名实业家、湖南建设厅技师向德说,“外国油行好比插进人体内的吸血管,把中国人的血吸走了”。1932年,他研发了一种“木炭车”,利用木炭燃烧时产生的煤气,作为汽车引擎的原动力。抗战期间,重庆成为国内运输枢纽,汽油不仅昂贵,还异常匮乏,木炭车为完成抗战物资运输任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公布《统制汽油消费办法》,以保证抗战物资的运输。1944年3月,设在重庆的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研制出桐油发动机,安装在汽车上。
此时重庆城的私营出租车,当然没有汽油供应,基本上停运了。城内公交车虽没停运,也主要开行石桥铺、九龙坡、磁器口、歌乐山、青木关、北碚等城郊客运线。抗战期间,内迁的工厂、学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等大都分布在城郊地区,城内的居民为躲避日机的轰炸,也向这些地区疏散,公共交通必然不可缺少。
重庆公共汽车管理处为缓解汽车无油运行带来的出行难问题,把校车也编入了公交线路营运。1941年,校址在沙坪坝的重庆大学、南开中学等9所学校的校车,由城内苍坪街开行沙坪坝、磁器口一线,每天往返3班次。抗战期间,共有复旦大学、陆军大学、璧山中学、铜梁中学等26所院校的校车参与了公交营运。
抗战胜利后,重庆经济萧条,公交和出租车并没交上好运,1949年底,公交车仅有20辆,勉强能行驶的11辆维持着城郊的6条客运线路。出租车行有两家,车10多辆,是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时一些机关处理的旧车。
关键字:晋中瑞达公交,交通,线路,服务人民,绿色公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