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应“公”字当先


发布时间:

2013-07-08

来源:昆明日报   

  6月29日,昆明公交集团通过媒体发布消息,今年公交集团年收入有望完成8.2亿元的运营目标。这位负责人是在纪念建党92周年先进表彰大会上说这番话时。8.2亿元可是大大的数额,如果是出自一般的企业,那是值得惊喜和骄傲的。但是,完成8.2亿元的运营目标,对提供公益性服务的企业来说,是不是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了呢?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公交公司是企业,企业就要赚钱。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公交车姓“公”,公益性服务是其根本。如果公交公司不去实现公益性服务的最大化和最优化,那么就不应该叫“公交车”了。

  因为公交车姓“公”,所以每年政府都要给公交的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包括中央油价补贴、对新购车辆和场站建设进行全额贴息、公益性服务的补贴、对城乡公交承担50%的保险补贴。后三类都是由地方财政部门进行补贴的,可以说,对于公交公司的补贴很大一部分是公益性服务方面的补贴。当然,财政补贴可能弥补不了公交公司实际优惠的数额,但顶着“公”字号的企业,尽社会责任是应该的。

  我们来看看周边城市的公交情况,人家是如何惠民利民的。成都市在原有惠民的基础上,又推出进一步的惠民政策,从7月1日起,每天5点至7点中心城区公交车可以免费乘坐。成都今年国庆前将开行60条以上的“走街串巷”社区巴士线路,在上述时段同样可以免费乘坐。同时还决定,今后新开行公交线路两个月内乘坐也免费。

  同样是公交公司,同样都要赚钱,成都公交公司推出那么多免费乘坐的政策,必然少赚了不少钱。尽管少赚钱了,成都市公交公司仍向市民征集社区巴士开行需求,适时开通社区巴士这个城市公交体系的微循环,方便市民前往地铁站点和BRT快速公交进行换乘,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

  反观昆明的公交车,近些年也推出了爱心卡、学生卡、优惠卡以及转乘免费等惠民政策。但是,又在开行特色公交、快速公交、空调公交提高票价等问题上,引起市民的一些非议。对照与兄弟城市的差距,昆明公交还应该学习成都的做法,兼顾好赚钱和公益二者的关系,“公”字当先,解决好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

关键字:晋中瑞达公交,交通,线路,服务人民,绿色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