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公交是城市公交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发布时间:
2012-12-27
一、深刻理解 凸显低碳经济战略
从去年底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会议,到今年3月的“地球一小时”,低碳、节能减排等概念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话题。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被业内专家认为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其实质是要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的排放。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它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逐步迈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随着全球变暖和能源资源危机,社会经济形态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英国、德国、西方发达国家都极其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借此作为世界新一轮产业竞争、技术竞争、经济增长竞争的关键,并将其置于国家战略高度。“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政府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美国则更是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法律法规的高度,美国参议院于2007年7月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我国政府对低碳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加。2009年底,在全球瞩目的世界气候峰会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及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此为标志,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和战略重点。中国低碳网论坛负责人、著名学者林辉将低碳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经济的内涵向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文化、低碳旅游、低碳交通、低碳出行等社会生产、生活等领域进行了延展。
二、认清形势 发展低碳交通运输
交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但是在交通运输快速发展进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和挑战。据统计,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能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比例一般在1/4至l/3之间。根据第十三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交通运输部能源管理办的数据资料显示:交通运输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8%左右,但是石油制品消耗占全国的34%左右,预测2020年我国交通运输能耗将是现在的2倍以上。
交通运输作为主要碳排放源之一,是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根据2007年欧洲运输部长会议《减少运输二氧化碳排放报告》,2003年,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家来自燃油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中,交通运输(包括营业性运输及私人运输)占到34%,其中公路为23%。在全世界范围,根据2009年国际能源署(IEA)出版的《运输、能源与二氧化碳:迈向可持续发展》报告表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有25%来自交通运输,美国的大气污染50%来自运输工具,日本也占到20%。亚洲发展银行预计,在未来的25年内,全球交通源二氧化碳排放将增加57%,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其排放增长将占到80%。
交通运输行业是国务院确定的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国务院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2010年1月15日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表示,交通运输行业是用能大户,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2010年及“十二五”期,交通运输业将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低碳交通运输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目的在于使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系统最终减少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高碳能源的高强度消耗。这是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城市中主要的低碳交通方式以公交、地铁、轻轨等方式为主,当然步行、自行车交通也是城市短途出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三、多措并举 构筑低碳公交体系
低碳公交是低碳交通运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体系化、综合化、系统化的概念,即无论是公交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运营,还是公交运输车辆的生产、使用与维护,乃至相关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都需要用“低碳化”的理念予以改造和优化。低碳公交体系建设应遵从三个核心发展战略,即公交导向战略、公交优先战略和绿色公交战略,从满足交通需求转为引导城市发展、优化交通结构、提高公交品质和效率上来,从而引导城市居民由低效率的小汽车出行方式转变为采用集约化、低碳化的公交出行方式。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减少碳排放:
第一,结构性减碳。首先是要推进公交的优先发展,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形成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经济的公交供应与服务体系,引导交通出行方式向公共交通转移,通过客运结构的优化,从源头上减少不合理的交通出行,减少碳排放。其次是优化调整城市公交线网运营结构,逐步构建以快速公交(BRT)网为骨架、普线网为基础、支线网为补充的三级公交网络,通过运力结构的调整和公交运能的充分发挥,减少无效的碳排放。
第二,技术性减碳。首先是要大力发展智能公交信息系统,为交通参与者出行链全过程提供交通方式选择、路径引导、换乘、实时路况等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引导城市交通设施、运力供给均衡利用,通过交通服务效率的提高,削减无效碳排放。其次是要通过公共交通工具的排放标准控制、改造和升级技术,提高尾气排放控制标准,大力发展混合动力、天然气车、无轨电车等新能源车辆和清洁能源车辆,充分发挥新能源车辆和清洁能源车辆在低碳减排上的示范效应。
第三,制度性减碳。制定和完善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节能减排和环保企业标准,如利用定额管理制度来对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备、利用和消耗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和使用。通过制度性减碳,促使减碳“由软变硬”。
第四,融资性减碳。
清洁发展机制(CDM)俗称“碳交易”,它指发展中国家把工业废气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卖给发达国家进行融资,这是世界范围内提升环境质量的一大创举,为国内轻轨、BRT、地铁等环保公交申请CDM项目创造了外部环境。重庆高九路BRT示范线开创了国内公交“碳交易”先河,重庆市因此成为公交领域内全国第一、国际第二个涉足清洁发展机制的城市,初步估计每年“碳交易”收入可达25万美元,这笔可观的收入可用于BRT进一步发展。
第五,消费者减碳。
是指引导乘客理性选择出行方式,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各地的公共交通周和“无车日”活动,不仅可以向社会和市民灌输低碳的出行理念,还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引起市民对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强化低碳出行理念的广泛关注,形成舆论引导、市民互动的良好局面。
关键字:晋中瑞达公交,交通,线路,服务人民,绿色公交
相关新闻